对于读书,我感到很是愧疚。从网上、书店淘来的一大批书,却一直没有心情花时间去阅读,与淘书时的积极主动和愉悦心情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人们都说:“天下根本,人心而已。”读书,也需要一种心境,一种祥和之心,一份宁静之境。由此看来,读书之道,首先应该在于“养心”。
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,一大堆繁琐之事日渐累计,四周氛围到处弥漫着闹腾之气,其结果只有把自己的心绪搞得异常烦躁,做什么都没了精气神儿,更别提安安静静地坐着,拿一本书细细品读了。
多么羡慕古人的读书生活,不仅有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供自己读书消遣,更重要的是,他们的心境如水般清明柔和、波澜不惊,不会轻易被世俗纷扰。看陶渊明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的境界颇为高深,非常人所能及。刘禹锡陋室读书,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;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,其心境逍遥自得,也令人欣羡赞叹得很啊!然而纵观现代,我们不仅忘却了读书的益处和乐趣,我们更是变得不会读书了,古人的那种境界还远远不及。
依我所见,“养心”的前提是对读书保持渴求的状态。就像人类渴求食物的填充一样,渴求读书也是渴求心灵的填充。当我们想象着自己静坐在庭院树阴下,泡一杯清茶立于几案之上,手捧一本好书,细细品读书中精华,袅袅茶香渗入鼻尖,心情清爽而舒畅,是多么惬意的一番景象啊!
安宁,是“养心”的精髓,对于读书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当我们试着放弃周遭的一切,抛却尘世烦恼,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的世界,去感受作者的灵与魂,感受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、悲欢离合。此时的我们,循着阅读的语言轨道,将自己带入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别样世界,又是怎样地奇妙无穷啊!或许这感受也只有读者自己才能体会得到了。
当然,我们还需要共鸣。没有思想的碰触怎能擦出智慧的火花?我们不仅要进入书中的世界,我们还要切身感受书中作者的思想情感。此时,我们需要想象,需要换位思考,如果我们被其中的某个细节打动了,正是说明我们的心情与书中的情景产生了共鸣。这种体验,也就是从阅读中汲取到了经验和营养。我们的内心,也会因此而萌动,激发出无限活力的。
庄子曾说:“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矣;此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。”此之谓养生之道也。然则读书不然,读书讲究的是气定神闲,是心境安详。没有祥和的心境,没有静谧的氛围,是很难品读出书中味道的。此之谓读书的“养心”之道也。(司念伟)